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
主营业务
联系我们
濮阳富邦劳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
手机:18839310011
电话:0393-5560868、0393-8117768
业务电话:15803938878
地址:濮阳市建设路与濮上路东南角
E-mail:fbrcjb@126.com
首页 >> 新闻动态 >> 行业新闻  
河南经济“新力量”:新360行打开就业“新窗口”
发布时间:2020/8/17 14:34:52 []人次

     数字经济时代,不仅让‘技术青年’成为受各行业追捧的‘香饽饽’,也让‘普通青年’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灵活就业,还让更多‘斜杠青年’打破了‘一人一岗’的禁锢,叩开新的大门。


    新经济催生新职业,新职业带动新就业。

    今年,新就业形态遇到疫情“催化剂”,乘势而上,并表现出就业人群数字化素养更高、就业方式更灵活、创业创新质量更高的特点,成为吸纳和带动就业的庞大“蓄水池”。

    就业是民生之本。河南作为人力资源大省,如何充分利用新就业形态的带动效应,将就业压力转变为就业机遇,是当前必须充分思考的民生命题。

    数字化创造“新职业”

    纵观人类就业形态的迭代史,由“农工商”基础工种发展至当前约2000个职业,社会分工日趋细化,用工岗位从未减少,但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对就业岗位进行再分配。进入数字经济时代,传统岗位数量相对收紧,更多新就业机会在释放。

    一部分人感受到了“危”,一部分人看到了“机”。

    这个暑期,在中国中原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内,矩腾科技公司的4名大学生创客加班加点为用户量身研发一批少儿人工智能教具。“我们需要更多懂技术、懂销售的兼职运维人员。”90后负责人吕欣芳说。

    在诸多求职者吐槽“就业难”之际,也有不少“吕欣芳”抓住先机,闯出一片新天地。

    小职业折射大时代。去年4月至今,人社部向社会发布了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、数字化管理师、互联网营销师、网约配送员等在内的29个新职业。

    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,传统的职业分类将逐渐被“新360行”取代。

    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,新就业形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去雇主化、平台化的灵活就业模式——有奔波在大街小巷的农民工网约配送员,也有趁下班时间兼职做网约车司机的都市白领。

   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,新就业形态是数字革命带动的智能化、数字化、信息化的工作模式——有为农业生产抓取“数据”的大数据工程师,也有维修工业智能生产线的新时代“工匠”。

    数字经济时代,不仅让“技术青年”成为受各行业追捧的“香饽饽”,也让“普通青年”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灵活就业,还让更多“斜杠青年”打破了“一人一岗”的禁锢,叩开新的大门。

    新业态“挖出”就业增量

    无论“六稳”还是“六保”,就业都被放在首位。稳就业不光要稳住存量,也要拓展增量。增量在哪里?潜力怎么挖?

    数字技术革命快速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行业。一方面,传统经济业态容纳的就业量趋于减少;另一方面,技术创新应用催生的新业态,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,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。

    “互联网+传统服务业”持续发酵。网上商店、网络约车蓬勃兴起,吸纳灵活就业人员数量呈增长态势。UU跑腿吸纳38万人成为“跑男”,建筑工人信息平台让省内150多万名农民工随时随地找到“零活”。据省人社厅统计,在我省,稳定3个月以上灵活就业人数超过65万人。

    “大数据+传统制造业”乘势崛起。多氟多对物联网、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常年敞开大门;郑煤机的“黑灯工厂”需要更多拥有大数据技能的维修工。8月5日,在河南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上,省人才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,企业释放的岗位,超过70%与数字、互联网有关系。

    新就业形态就像一个庞大的职业“蓄水池”,不仅能扩大就业空间、创造就业增量,还能释放创新活力、提高就业质量。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显示,2019年,以新业态形式出现的平台企业员工达到623万人,数字化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约7800万人。有数据显示,新兴职业从业者月薪过万元的占24.6%。

    传统就业形态关上一扇窗,新就业形态打开了更大的门。

    新就业倒逼“新配套”

    新就业形态为兜住民生底线、稳住经济基本盘贡献了力量,同时也面临着不少“成长的烦恼”。

    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存在不足,灵活就业面临法律“盲点”,从业者与平台企业之间的雇佣关系模糊,劳动关系认定、工伤赔偿、社保缴纳等问题亟待规范。数字产业所需的技术人员、技工人员缺口巨大。我国新职业人群受教育水平良莠不齐,职业上升通道不明,社会公众认可度低,制约着群体可持续发展。

    业内专家开出治疗“良方”——政府、企业、个人携手,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。

    政府层面,要顺势而为,补齐短板。创新和完善对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政策,探索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用工和社保制度,确立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标准,增强从业人员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同时,针对数字化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,相关部门也应有前瞻眼光,紧扣新兴产业发展趋势,及时调整人才培养、职业培训体系与方向。

    企业层面,要清醒认识,深耕细作。目前,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,传统企业应该重新审视用工模式。新就业形态大大降低了组织管理成本。平台企业要加强自我管理,利用大数据为公共治理提供解决方案。各行各业更应该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,加大科创研发和人才培养力度,增强后劲蓄积力量。

    个体层面,要抓住机遇,展现自我。求职者一定要打破传统就业观念,顺应潮流,抓住出彩的机会;同时塑造专业精神,无论就业形态如何改变,市场竞争永恒不变,高技能的从业者依然占据优势。

    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,与之相适应的新就业格局正在形成。随着政府、企业、个人的共同努力,新就业土壤逐渐丰沃,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更安全、更自由、更有意义的就业“新天地”。(河南人社厅)
页面功能【打印】【关闭
上一条:让青春在技能中焕发绚丽光彩——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下一条: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又有好政策
 友情链接:濮阳市人民政府 劳福劳保用品   
Coppyright @ 2016 濮阳富邦劳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| 豫ICP备2024103242号-1